查看原文
其他

告别北京:这近两年里收获了什么

王yiyi 多野姑娘 2022-11-03

又一次做了一件,让自己都觉得有些猝不及防的事——离开北京,换城市工作。


我对北京其实有很多不舍,甚至觉得,自己思维发生骤变的时间点,是在去北京的那一刻开始的。因此这篇文章,想写一写,我在北京的这近两年里,到底收获了什么。


关于人际


1.一线城市实质上是一个人才筛选器,它的确聚集了大批量聪明且有趣的人才。这些人每天吸收,讨论着全国甚至全球最新鲜的事物,他们思维活跃,不惮以过日以继夜的社畜生活,在变得“更有钱”,或者“更有价值”的道路上,时刻反思,追求进步。当这些人一个个成为你交流的对象,成为可以常常喝酒的朋友时,某种意义上,算是实现了一次小的圈层跨越。


2.把人际收获摆在最前面,无疑是因为它对我的影响极其重大。除去接触到了优秀的同龄人,在北京的那段日子里,还得到了不少经验资深的过来人,提供的见解和帮助。很多7.80后的创业者或者投资人,他们并没有因为时代历经的不同,有思维上的桎梏。相反,他们体会过时代高涨时的狂热,也历经了现在的低谷,他们更擅长用周期的视角,用更底层的规律去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。


3.当然,最为幸运的是遇见了优秀的直属领导。我常常建议刚工作的朋友,要把直属领导的选择放在第一位。在整个职业生涯中,你长出的第一个枝芽够不够厚实,是否能帮助你向上攀爬,全权取决于领导在日常工作中,灌输给你的项目执行细节和完整度,内容严苛程度,对岗位、行业理解的深度。


关于求职经验


我在北京的时候,做了很多次职业选择。求职实质上是一次人性的较量,虽然每个人行业不同,但在选择、以及执行过程中,还是有一些底层规律的。


4.注意区别风口和趋势。以我经历的,最典型的几个风口为例。18年的区块链,现在的短视频、直播电商。技术领域的热往往是“超前热”,它会随着时间有一个消退、沉淀的过程。直播电商是“渠道、形式热”,它替代了以往的电视购物,用一种更互动的方式展现,但在线购物这件事,从始至终都存在。所以前者,你要想想是否真的热爱这个行业,愿意持续深耕;后者你要学会在其所在的行业上下游,抽解它的底层能力,看看是否有与你能力相匹配的岗位。


我会更倾向于正在高速发展的趋势性行业。这不是说追风口不行,是所有的一蹴而就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的沉淀,那些站在风口上成功的人,或许始终会成功,只不过是让时势助推,加速了一些。


那什么是正在告诉发展的趋势行业呢?我个人觉得,是那些有大的机会改造升级的领域。比如为什么葡萄科技(一家儿童科技教育公司)做VR/AR绘本不行,但做升级版的乐高就火了?为什么三顿半咖啡能销量这么好?因为乐高、速溶咖啡这些本就是,已经被需求验证过,并且市场规模很大的品类。


5.不找现金流不好的公司。这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极低,拿着投资人的钱去扩张业务,很有可能连创业的第一条准则——产品匹配需求,都没做到。


一家现金流不好的公司,要么业务本身不够成熟,要么整体的推进进度过慢(暗示团队不行)。很多面试官为了吸引候选人,常常会画大饼,但其实可以试想下,摆在你面前的两个业务问题,难道你加入之后就可以实现扭转吗?不太可能,一来我们往往会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,二来,一家公司的成长空间往往取决于创始人本身的基因。


6.如果有了意向选择后,就是投简历、面试的部分。简历和面试不是单方面的考核,它是提供给双方的,减少信息差,用来判断对方是否合适的机会。如果面试的时候,凭着一腔热情告诉对方,我能胜任,最后往往会意识到,你过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,那即便成功加入公司,也容易因为预期的不匹配而发生工作上的摩擦。


所以在面试或者投递简历过程中,你要确定两件事。面试的该公司是否愿意给你一定的成长时间,第二,让面试官客观认识到你的优缺点,在不确定自己能够做好的内容/任务上,要虚心、客观表达。


与此同时,要做出超预期的诚意。什么叫超预期的诚意呢?我曾在最近的一次面试中写了一封求职信,表述我为什么投递该公司,以及该岗位为什么适合我。相比海投等待回音,进而产生无比焦虑的心态,“孤注一掷”的方式可能更有胜算。


关于自己


学会了逐渐接纳自己。接纳自己逐渐“社会世俗化化”,接纳自己的无知和平凡。因为只有接纳了自己,你才能更客观地看待自我,进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。这是一个漫长的征途,在北京的这段日子,只不过是一个启动阶段。


终:


城市至始至终都只是个有着自己属性的代名词,选择一个越来越适合自己的城市,是一种顺其自然。而判断清楚,什么适合,什么不适合,才意义重大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